一.综述:
1.1 Cover和Hart在1968年提出了最初的邻近算法
1.2 分类(classification)算法
1.3 输入基于实例的学习(instance-based learning), 懒惰学习(lazy learning)
1.4 简单的说 K-近邻算法采用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
二.工作原理:
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,也称作训练样本集,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,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。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之后,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,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(最近邻)的分类标签。一般来说,我们选取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,这就是k-近邻算法的出处。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(奇数较多)。最后选取K个最相似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,作为新数据的分类。
三.算法详述:
3.1 步骤:
为了判断未知实例的类别,以所有已知类别的实例作为参照
选择参数K
计算未知实例与所有已知实例的距离
选择最近K个已知实例
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法则(majority-voting),让未知实例归类为K个最邻近样本中最多数的类别
3.2 细节:
关于K
关于距离的衡量方法:
3.2.1 Euclidean Distance 定义
其他距离衡量:余弦值(cos), 相关度 (correlation), 曼哈顿距离 (Manhattan distance)
四. 算法优缺点:
4.1 算法优点
简单
易于理解
容易实现
通过对K的选择可具备丢噪音数据的健壮性
4.2 算法缺点
[)](http://www.nczkevi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5/11/Image-4.png)
需要大量空间储存所有已知实例
算法复杂度高(需要比较所有已知实例与要分类的实例)
当其样本分布不平衡时,比如其中一类样本过大(实例数量过多)占主导的时候,新的未知实例容易被归类为这个主导样本,因为这类样本实例的数量过大,但这个新的未知实例实际并木接近目标样本
(改进方法:考虑距离,根据距离加上权重,比如: 1/d (d: 距离))
五.算法实战:
1.使用python 的机器学习库sklearn。具体介绍看sklearn官网
现在先写一个最简单的knn应用。
from sklearn import neighbors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knn = neighbors.KNeighborsClassifier() iris = datasets.load_iris() print iris knn.fit(iris.data,iris.target) predictedLabel = knn.predict([[0.1,0.2,0.3,0.4]]) print predictedLabel